第(2/3)页 他们领了命令,跪着出了晋国公府,在寂静的黑夜中穿梭,找到了崔佳的小院。大摇大摆的踹开了竹门,大肆翻找。不出多时,就在柜中找到了昏睡的崔佳,一刀封侯,兵不血刃。 队伍中出来一人,探了崔佳的鼻息,确定已经毙命,手一挥,所有人迅速有序的离开小院。 崔佳被杀,秦晏凌仍然相安无事的消息传给太子的时候,太子决定亲自草拟奏折,在朝堂上参洛王一本,被谭尚琰劝下。 谭尚琰到不怜惜洛王,只是担心万一将洛王逼到绝境,直接起兵造反。洛王造反,国中打乱,对于司马岸将来覆灭姜朝,复国南朝有百利无一害。 一个风雨飘摇的动乱国家,一个复国的旧时朝代,必然会经历更多的磨难。作为肱骨之臣,谭尚琰并不希望司马岸接受这样的国家。 相反只要在太子的庇佑之下,他们可以兵不血刃的取而代之,甚至将所有的千古骂名都推倒太子身上。他们只是趁势而起,行的是天下正义。 太子压下所有的怒火,撞的兄弟和睦,难得在早朝之上给洛王求情,希望从轻发落。 姜帝对此颇为赞赏,有仁德之举。 下了早朝,后宫。 太子得到另一个惊人的消息,洛王借着阳平公主之口向皇帝和皇后请命,希望带着秦凌回洛陵成婚,从此之后定居洛陵,永不回京。 太子当然不依,这等于放虎归山。一旦让他休养生息,有了足够的能力,他决定会反扑京城。就算不会起兵造反,也难免不会在他登基之后,将当年所有的事情都公之于众,这对于新皇来说就是灭顶之灾。 杀,一劳永逸的杀,必然是要永绝后患。 太子心胸狭隘,话说的却特别坦荡,“儿臣只是替洛王感到不公,受到别有用心之人的诬陷,尚未洗清冤屈,怎么能轻易返回洛陵,这岂不是让人认为他就是弑兄的恶首,更会让天下人怀疑,父皇携私包庇,处理恶凶不公,让朝廷蒙受污名,万不能如此。” 第(2/3)页